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
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4x4 matrix -handout
However if we are only looking for the solution,
we may try the easier way once we arrive at a single 1 in any row in coefficient matrix C
In the above example at step 9 the second row has a 1 at the 2nd column.
This cell corresponds to "b".
We may instead try the operation below:
remember the matrix equation of 9 in full form is:
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
高鐵定價與GDP的關係
下面是網上對中國高鐵票價修定的討論。
原先,作者不贊成搞”大躍進“,尤其是中西部,應該比東部分別晚5年和15年再建高鐵,理由是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比東部晚5-15年,且建設難度更大,這樣更符合需求和投入產出比;
其次,也不建議直接到350時速,並且一等座少些,二等座多些,這樣更符合中國人的承受能力。
但後面有兩件事是作者萬萬沒有預料到的:
第一個,是沒想到國人的消費需求提高和增長那麼快。
09年時,大多數人還都抱怨高鐵太貴,抱怨“被高鐵”。那時多數人中途出游首選還是動車和臥鋪。大多數人都稱動車和是性價比最合理,是”最和諧“的火車。
但僅過了3年,到2012年,高鐵就由”運凳子“變成經常出現一票難求。在既有高鐵又有動車的路段,多數人都寧可多花50%的費用坐高鐵。
不過那時只是二等票難買,一等票還很少脫銷。
僅僅又過了兩年,到2014年,一等票也開始難買,在很多地段,在東部的主要線路,甚至往往比二等票更難買,盡管前者比後者貴60%多!
第二個沒想到的,是高鐵的優勢距離遠遠超過了他也包括劉志軍的預計。
之前他們認為高鐵相對於民航的主要優勢是安全、準時、舒適、距市中心近,能欣賞風景以及價格略便宜。因此估計,高鐵的絕對優勢是在700公里內(如北京到鄭州、洛陽、太原、泰山等),1000公里為均衡點(如北京到南京、合肥、華山等);1000公里以外則是民航逐漸占優。
但後來卻發現,甚至北京到 1300 公里的武漢、蘇州、杭州甚至上海,多數人也首選高鐵。他估計,如果高鐵恢復到350,即便價格恢復到350,高鐵絕對優勢距離將增加到1000公里,相對優勢距離將增加到1300公里,而對於沒有機場的二三線城市,即便一千百六七公里,一樣會成為首選(如北京到郴州,去最近的機場都有近兩個小時),道理很簡單。
對於第二個沒想到,我的分析是,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,使絕大多數居民和幾乎所有高鐵乘客都成為刷屏族,這使得多數人對高鐵的消費偏好大大提高;另外,高鐵上電腦辦公環境較好,這對於商務客人也有很大吸引力——須知,在現代社會,在知識經濟時代,對於大多數人來說,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!盡管在800公里(3.5小時)以上,高鐵時間開始超過民航,但由於可以車上辦公、打電話、上網,使得坐高鐵繼續有”時間優勢“。
對於他的第一個“沒想到”,則更是可以用簡單的公式計算和分析其原因。
按照高鐵的平均運送裡程(也就是均衡裡程)1000公里計算,普快軟座票價約200元;而動車約280元,高鐵二等票約420元,一等票約700元,也就是分別比普快軟座貴80、220和500元。而麼長距離,坐普快需要一天多時間,同時坐普快更累,到達後休息恢復時間也得有幾個小時,高鐵則舒服得多,因此坐高鐵基本可以節省一天的有效時間。
因此,我們只需要計算,一天時間值多少錢。
6年前的2009年,中國人均GDP為2.61萬人民幣(3678美元),按照270個工作日計算,每天約96元,剛好超過動車和軟座的價差,怪不得那時大家都說動車價格最和諧、最親民!那時有普快和動車並行的線路,老百姓基本都首選動車。由於鐵路乘客主體是城市商務、旅游人口,人均約為全國平均的2倍,但也沒到高鐵二等座200元的價差,所以高鐵對多數人確實不是首選,這也使得鐵路部門為了確保高鐵上座率而停了很多動車,讓工薪族抱怨紛紛!
但僅僅三年後的2012年,中國的人均GDP就提高到了3.84萬(約6100美元),人均工作日GDP超過140元,商務旅游乘客達到280元以上,超過高鐵二等票與普快的價差(220)。於是我們看到,那種300公裡以上的距離,即便有動車,多數人仍選擇高鐵。
又過了3年,到了2015年,中國人均GDP達到5.18萬,人均工作日GDP為190,商務旅游乘客GDP接近400元,雖然仍低於普快軟座和一等座的價差,但由於一等座數量較少,因此消費偏好首選一等座的大大增加,使得一等座反而更難買!尤其是在人均GDP已經普遍達到10萬左右的東部一二線城市,一等座的價差更是已經低於普通人的日均GDP。因此我們看到,在東部線路(京滬、滬杭等)一等票難買已經是常態。
於是我們看到了一些更有趣的現像:當年東部地區的網民,都紛紛抱怨“被高鐵”,但現在中西部地區的網民都在盼望本地通高鐵,或者說是抱怨“沒高鐵”。而幾年前還嘲笑高鐵“運凳子”的一些公知,卻開始抱怨買不到票(如茅於軾),曾經批評高鐵是貴族工具,富人消費的趙樂米(當年《新世紀周刊》報道高鐵的文章主要都是她寫的),在解釋自己為何選擇坐高鐵回郴州老家時,卻說因為“自己是窮人,沒錢”。
對於以上的計算,需要說明幾個問題:
1,中國人一年的法定工作日,只有250天左右,之所以以270計算,因為大多數人都有加班的日子,而很多體力勞動、商人以及自由職業者,經常在周末工作。
2,僅僅6年,廣大乘客的首選就從每公里2.8元的動車變成4元多的高二等座,然後到7元的高鐵一等座,這有力地證明,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速度是真的,甚至是低估的。
3,但需要承認,中國實際經濟增長就算被低估,也不至於有2.8-7那麼多快(這6年增加60%肯定有,但不至於有一倍以上),但由於高鐵價格一直維持不變,相對於同行,其實高鐵反而等於降價,這使得高鐵從收入和價格兩方面推動了需求。
4,對於一等座熱銷,另外一個原因是二等座的乘客的平均相對素質在急速下降,大量的農民,家政人員,藍領工人等開始坐高鐵(當然主要是二等座),這使得很多人出於乘坐環境而選擇一等座。
這個問題必須考慮,否則會導致很多乘客再次回到飛機上(就有人和我解釋,為何買不到一等座就只選飛機,絕不坐二等座,因為受不了二等座的氣味和喧嘩)
因此建議:
1. 增加一等座;
2. 增加線路和班次;
3. 提速,恢復350時速,價格也回到之前的每公里0.47元與0.79元。這樣既提高了速度,也增加了價格門檻,保證了車廂內的環境和乘客“素質”。
只不過,這個提價也就增加12%,最多也就相當於人均收入和GDP兩年的增幅。
所以,中國高鐵提速、提價、提服務,加班次,加線路不僅永無止境,而是時不我待!
這個分析是很好的 marginal cost 邊際成本例子。
作者用每日個人GDP去研究高鐵票價/需求和個人收入的關係。
中產乘客追求省時,方便及舒適。
一般乘客追求價平。
文中以高鐵比一般鐵路省時一天的邊際成本去推算。當高鐵和普通鐵路票價的分別接近某群組的一天GDP時這個組別的乘客就會轉用高鐵。
以動車票價為基點,日GDP與各等票價差額的關係:
以普通車票價為基點,日GDP與各等票價差額的關係:
這裡可以看到一般人的平均日GDP已接近高鐵二等票和普通車票的差額。
原先,作者不贊成搞”大躍進“,尤其是中西部,應該比東部分別晚5年和15年再建高鐵,理由是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比東部晚5-15年,且建設難度更大,這樣更符合需求和投入產出比;
其次,也不建議直接到350時速,並且一等座少些,二等座多些,這樣更符合中國人的承受能力。
但後面有兩件事是作者萬萬沒有預料到的:
第一個,是沒想到國人的消費需求提高和增長那麼快。
09年時,大多數人還都抱怨高鐵太貴,抱怨“被高鐵”。那時多數人中途出游首選還是動車和臥鋪。大多數人都稱動車和是性價比最合理,是”最和諧“的火車。
但僅過了3年,到2012年,高鐵就由”運凳子“變成經常出現一票難求。在既有高鐵又有動車的路段,多數人都寧可多花50%的費用坐高鐵。
不過那時只是二等票難買,一等票還很少脫銷。
僅僅又過了兩年,到2014年,一等票也開始難買,在很多地段,在東部的主要線路,甚至往往比二等票更難買,盡管前者比後者貴60%多!
第二個沒想到的,是高鐵的優勢距離遠遠超過了他也包括劉志軍的預計。
之前他們認為高鐵相對於民航的主要優勢是安全、準時、舒適、距市中心近,能欣賞風景以及價格略便宜。因此估計,高鐵的絕對優勢是在700公里內(如北京到鄭州、洛陽、太原、泰山等),1000公里為均衡點(如北京到南京、合肥、華山等);1000公里以外則是民航逐漸占優。
但後來卻發現,甚至北京到 1300 公里的武漢、蘇州、杭州甚至上海,多數人也首選高鐵。他估計,如果高鐵恢復到350,即便價格恢復到350,高鐵絕對優勢距離將增加到1000公里,相對優勢距離將增加到1300公里,而對於沒有機場的二三線城市,即便一千百六七公里,一樣會成為首選(如北京到郴州,去最近的機場都有近兩個小時),道理很簡單。
對於第二個沒想到,我的分析是,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,使絕大多數居民和幾乎所有高鐵乘客都成為刷屏族,這使得多數人對高鐵的消費偏好大大提高;另外,高鐵上電腦辦公環境較好,這對於商務客人也有很大吸引力——須知,在現代社會,在知識經濟時代,對於大多數人來說,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!盡管在800公里(3.5小時)以上,高鐵時間開始超過民航,但由於可以車上辦公、打電話、上網,使得坐高鐵繼續有”時間優勢“。
對於他的第一個“沒想到”,則更是可以用簡單的公式計算和分析其原因。
按照高鐵的平均運送裡程(也就是均衡裡程)1000公里計算,普快軟座票價約200元;而動車約280元,高鐵二等票約420元,一等票約700元,也就是分別比普快軟座貴80、220和500元。而麼長距離,坐普快需要一天多時間,同時坐普快更累,到達後休息恢復時間也得有幾個小時,高鐵則舒服得多,因此坐高鐵基本可以節省一天的有效時間。
因此,我們只需要計算,一天時間值多少錢。
6年前的2009年,中國人均GDP為2.61萬人民幣(3678美元),按照270個工作日計算,每天約96元,剛好超過動車和軟座的價差,怪不得那時大家都說動車價格最和諧、最親民!那時有普快和動車並行的線路,老百姓基本都首選動車。由於鐵路乘客主體是城市商務、旅游人口,人均約為全國平均的2倍,但也沒到高鐵二等座200元的價差,所以高鐵對多數人確實不是首選,這也使得鐵路部門為了確保高鐵上座率而停了很多動車,讓工薪族抱怨紛紛!
但僅僅三年後的2012年,中國的人均GDP就提高到了3.84萬(約6100美元),人均工作日GDP超過140元,商務旅游乘客達到280元以上,超過高鐵二等票與普快的價差(220)。於是我們看到,那種300公裡以上的距離,即便有動車,多數人仍選擇高鐵。
又過了3年,到了2015年,中國人均GDP達到5.18萬,人均工作日GDP為190,商務旅游乘客GDP接近400元,雖然仍低於普快軟座和一等座的價差,但由於一等座數量較少,因此消費偏好首選一等座的大大增加,使得一等座反而更難買!尤其是在人均GDP已經普遍達到10萬左右的東部一二線城市,一等座的價差更是已經低於普通人的日均GDP。因此我們看到,在東部線路(京滬、滬杭等)一等票難買已經是常態。
於是我們看到了一些更有趣的現像:當年東部地區的網民,都紛紛抱怨“被高鐵”,但現在中西部地區的網民都在盼望本地通高鐵,或者說是抱怨“沒高鐵”。而幾年前還嘲笑高鐵“運凳子”的一些公知,卻開始抱怨買不到票(如茅於軾),曾經批評高鐵是貴族工具,富人消費的趙樂米(當年《新世紀周刊》報道高鐵的文章主要都是她寫的),在解釋自己為何選擇坐高鐵回郴州老家時,卻說因為“自己是窮人,沒錢”。
對於以上的計算,需要說明幾個問題:
1,中國人一年的法定工作日,只有250天左右,之所以以270計算,因為大多數人都有加班的日子,而很多體力勞動、商人以及自由職業者,經常在周末工作。
2,僅僅6年,廣大乘客的首選就從每公里2.8元的動車變成4元多的高二等座,然後到7元的高鐵一等座,這有力地證明,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速度是真的,甚至是低估的。
3,但需要承認,中國實際經濟增長就算被低估,也不至於有2.8-7那麼多快(這6年增加60%肯定有,但不至於有一倍以上),但由於高鐵價格一直維持不變,相對於同行,其實高鐵反而等於降價,這使得高鐵從收入和價格兩方面推動了需求。
4,對於一等座熱銷,另外一個原因是二等座的乘客的平均相對素質在急速下降,大量的農民,家政人員,藍領工人等開始坐高鐵(當然主要是二等座),這使得很多人出於乘坐環境而選擇一等座。
這個問題必須考慮,否則會導致很多乘客再次回到飛機上(就有人和我解釋,為何買不到一等座就只選飛機,絕不坐二等座,因為受不了二等座的氣味和喧嘩)
因此建議:
1. 增加一等座;
2. 增加線路和班次;
3. 提速,恢復350時速,價格也回到之前的每公里0.47元與0.79元。這樣既提高了速度,也增加了價格門檻,保證了車廂內的環境和乘客“素質”。
只不過,這個提價也就增加12%,最多也就相當於人均收入和GDP兩年的增幅。
所以,中國高鐵提速、提價、提服務,加班次,加線路不僅永無止境,而是時不我待!
這個分析是很好的 marginal cost 邊際成本例子。
作者用每日個人GDP去研究高鐵票價/需求和個人收入的關係。
中產乘客追求省時,方便及舒適。
一般乘客追求價平。
文中以高鐵比一般鐵路省時一天的邊際成本去推算。當高鐵和普通鐵路票價的分別接近某群組的一天GDP時這個組別的乘客就會轉用高鐵。
以動車票價為基點,日GDP與各等票價差額的關係:
以普通車票價為基點,日GDP與各等票價差額的關係:
這裡可以看到一般人的平均日GDP已接近高鐵二等票和普通車票的差額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